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科学家提出性行为研究新视角:与其问同性恋“为何”存在,不如问“有何不可”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已经在超过1500种动物中发现了同性性行为,他们为此感到困惑: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物种演化出不能直接繁衍后代的行为?为什么这种看似不具备演化优势的行为没有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
对此,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认为答案很简单,他们在11月18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的研究论文中说,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初始性行为”是不分性别的,同性恋和异性恋都是远古祖先DNA的一部分,是在演化过程中同时产生的。其中,同性性行为对自然选择的影响并不大,而且还可能表现出交配的潜力,带来更多繁殖的机会,因此不太可能因自然选择而消失。
论文主要作者Julia Monk表示,上述理论的部分依据来自他们对海星、海参、海胆等多种棘皮动物的研究,此类动物都表现出相当于“双性恋”的行为,而且它们的胚胎形成方式与DNA序列都很像脊索动物,被视为人类和其他脊索动物的近亲。
Monk认为,随着动物性行为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科学家们可能会发现各种性行为并存的物种比只有异性恋行为的物种更常见。她建议研究人员拓宽视角,摆脱过于传统的理论约束,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动物性行为的复杂性。她说,与其问一种性行为“为什么”会存在,不如问这种性行为的存在“有何不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1虹马 » 科学家提出性行为研究新视角:与其问同性恋“为何”存在,不如问“有何不可”

评论 抢沙发

Hi, 请登录     我要注册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