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爱是一家人

🔗1号电影网:

图片

《玛塔辛一家》(The Mattachine Family)是今年最丰富立体的同志电影。有趣的是,片名有诈骗嫌疑,因为电影里没人叫玛塔辛

玛塔辛协会,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哈里·海创建的同性恋平权组织。这是美国最早的同志平权活动团体,它为之后的石墙运动和性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石

为了纪念哈里,洛杉矶市政府在2012年将一段长90米的斜坡小径命名为“玛塔辛阶梯”。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段平权阶梯,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也见证了各种戏剧冲突。两个男人在这段充满纪念意义的阶梯开启对父亲身份的探索,同时迎来一个全新的家庭。

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夫夫编剧安迪·瓦伦汀和丹尼·瓦伦汀的野心。

根据他们亲身经历改编的《玛塔辛一家》,讲述了一个耳目一新的同志家庭故事,更是搭建了LGBT群体不同圈子的群像,描绘出一幅现代同志互相扶助、不同性别与性向笑泪生活的画卷。

图片
图片
图片

电影的核心人物,是一对幸福夫夫托马斯和奥斯卡。他们收养了一名小男孩,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然而在收养快满一年时,孩子突然被生母要了回去,他们的生活就此发生巨变。

奥斯卡是一名成功演员,在失去孩子后他选择投身事业,前往东海岸拍摄美剧;而托马斯情感更细腻,他需要留在洛杉矶疗伤,同时思考再度成为父亲的可能性

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最好蕾丝边朋友莉亚和索尼娅的开解,还有亚裔gay蜜活宝杰米的支持。

图片
图片
图片

问题是,得而复失的经历分别重塑了托马斯和奥斯卡对身为人父的看法,让他们在越来越多话题上产生分歧。

就像他们去看一个名为“癖好”的同志摄影展。看着一幅幅刺激感官的作品,托马斯感慨道:“身为同志本质就是带有挑衅性的。”但奥斯卡却认为这只是大众对同性恋的预期

“从LGBT到LGBTQ到LGBTQIA,我们的后缀变得越来越长。可是当我们被期望成为这一切时,我们怎么做好成为其中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奥斯卡讨厌迎合大众对同性恋群体的预期,讨厌自己变得跟异性恋一样渴望家庭。而托马斯坚定的认为,他生来就适合成为父亲。两个男人需要探索自己需要什么,而在他们探索的背后,是不同彩虹个体对生活的不同定义,和为之付出的挣扎与奋斗

这些挣扎与奋斗,看似渺小、琐碎和私人,但和当年石墙酒吧扔出的砖头一样重要,它让后平权时代的同志面对真实的困境,通过选择做真实的自己

这就是《玛塔辛一家》的意义所在,它讲述的不是风起云涌的维权大业,而是同志亦凡人的家庭内部革命。所有同志都有权过上养儿育女的“亦凡人”生活——你可以选择不过这样的生活,但这份权利却是无数人流血流泪流汗争取到的。可以不祝福,但不能被夺走

图片
图片
图片

电影讲述的是多元成家主题,而且取材自真人真事。编剧夫夫作为过来人,把自己人生中最大起大落的经历与观众分享。以后再有人云淡风轻的说“同志想要小孩就去领养啊”,建议他们看看《玛塔辛一家》

因为电影有对同志领养的最真实刻画:同志领养需要满足最严格的条件,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期,需要让私生活的细节经受公权力放大镜的各种苛刻评判,需要做好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心理建设,更需要面对从大喜到大悲的一波三折。

所以领养绝不是拍拍脑门的简单决定,更不可能理所当然一帆风顺。只有坚强和坚定的同志,才能将这条路走到底。

图片
图片
图片

与此同时,无论把孩子要回去的母亲,还是选择代孕的妻妻,又或是开放性关系CP,在电影里都没有被妖魔化。编剧夫夫没有制造任何性别对立,没有加入任何刻板印象,没有把领养作为比代孕更高人一等的选项,而是让角色们以爱为本,从人性的视角讲述不同个体对家庭的看法和衍生出的不同选择

友情、亲情和爱情,很少有同志电影能细腻的将它们一网打尽,但《玛塔辛一家》不但做到了,而且让这些感情水乳交融

旧的人会离开,新的人会加入,身为同志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无视血缘羁绊,让爱人和朋友成为真正的家人,组建后天选择的家庭。

图片
图片
图片

《玛塔辛一家》毫无疑问是今年最让人心情愉悦的同志电影。明明很揪心的领养之路,却被拍得温暖和幽默,充满柔和的打光和靓丽的颜色,还有很多大胆的性描写。领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穿插讲述的却是丰富漫溢的同志生活。开放性的结局也值得回味。

看到现实中编剧安迪·瓦伦汀和丹尼·瓦伦汀(安迪还是导演)过得很幸福,你会觉得原来所谓的挫折磨难都是人生注定的。要知道生命就像奔流——没有大大小小暗礁,何来的晶莹浪花呢?

“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好的办法是向前看,别回头。” —罗曼·罗兰图片

👇

🔗1号电影网

可用免费观看全网最新最全 国内外耽美电影、同志电视剧、同志综艺、同志动漫资源,乐享同志影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1虹马 » 爱是一家人

评论 1

Hi, 请登录     我要注册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