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用社交软件的旅行:在京都和欧洲男生约会

去陌生的地方旅行,然后在目的地通过社交软件约人出来,结伴游览或一起吃吃喝喝,在我看来是蛮主流的一种旅行方式了。旅行这件事不只是关于参观景点打卡拍照,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一些新的自己常规生活圈外的交集和体验是旅行的重要组成和意义。

曾经大家使用沙发客、民宿等形式去达到这个目的,沙发客以CouchSurfing为代表以免费为主,民宿以Airbnb为代表以收费为主,不管是免费还是收费这两者在刚出现的时候都是带有强社交目的,都是让游客和本地人建立沟通连接的,但随着沙发客产生的风险性问题越来越多,民宿也越来越冰冷失去了去别人家里居住的/招待来家里的客人的感觉,现在大家越来越简单通过刷社交软件来达到这个目的了。

(怀念一下古早的Airbnb是以更安全的、收费版的CouchSurfing形式出现的,只是为了利用闲置的房间,主人是有义务招待住客、大家好歹是要认识要聊天的,是真正住在别人家里。后来就变成专门经营的生意了。)

我很久没有自己一个人旅行,这次在京都又开启了独自旅行+认识陌生人的形式。

从机场出去一到市中心,转地铁的时候我就很兴奋,因为周围的环境里有太多我喜欢的风格了,那种像是从漫画中走出来日系少年,类0的受受的乖乖的少年感的看上去很好揉捏很想推倒的东亚男生,老外的质量也都很不错。

漫画少年那种说实话只是一开始我受到了风格冲击,大家很多都打扮成那样很有氛围感,但走近了仔细一看五官精致度和皮肤普遍不行,那么多天就没有见到一个比狗崽好看的(好看的日本男生还是在东京)。

但无论如何,街上人群质量看上去很不错了,于是我很期待地刷起了社交软件。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Bumble上日本人的占比很低,大部分都是老外但老外的质量巨好——相对上海而言,新西兰的那位姐姐也觉得质量巨好。Tinder上日本人的占比高了但感觉上面所有人群质量都差了一截,不是很能忍受,其它就是日本本土交友软件了。我看了一下排名前10的本土交友软件介绍,很多都是男性付费女性免费的制度,有点别扭,不知道女性到底是用户还是菜。但主要阻止我的还是本土交友软件不会日语连注册我都搞不定。

因为个人习惯是喜欢约当地人(才能更好了解当地文化嘛),所以我优先刷日本人。结果太难了——也是当然的,这么内向这么i的人群,我想啥呢?这里直接跳转到和欧洲小哥哥的约会,我们有一轮关于日本人的吐槽。

Bumble上提供了太多各类选择,热情的人很多,非常有得选,但出去玩并没有太多时间花在刷手机上,简单挑了一位在京都大学里读研的交换生小哥哥,瑞典人,看上去聪明文艺、眼神不空洞、人好又不无聊的样子。他已经待满交换的一年了,这是他在日本的最后一周。

我问你这一年有没有交往过日本女生,他说没有,太难了。我说,兄弟,我懂你,太难了,日本人太难搞了,我在软件上约人都觉得很艰难。

他说,对,最大的问题是她们不会延展式聊天,总是用最简单的词去把你开启的话题回答掉结束掉,然后也不抛出新的问题,每次得你绞尽脑汁去想这个对话要怎么继续,跟她们聊天好累。

我说,一模一样!和日本男生聊天也是这样,我觉得很消耗我!但你会不会觉得有语言的因素?因为他们英语水平普遍不好,所以不愿意多说?

他说,不是,我系里的日本同学英语都很厉害,大家都是写英文学术论文的。但是,如果我们一起吃饭或者有一些日常相处,那真是沉默得可怕,如果外国学生不说话,就没人说话。如果我们说了什么,我们想和他们有你来我往正常的对话,但他们只是附和,是是是,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这样结束对话,然后又陷入了沉默。他们像是无法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或情绪让他们感觉到尴尬。

于是我说了我之前一天自己吃饭的经历:

他说这太常见了,之前有一次他旁边桌坐了一位外国女生和日本男生约会,那位女生在很努力让双方有一个正常的对话,可是不管她说什么,把话题开展得多好,日本男生都是以最简单的一两句话回应,都是那种结束话题式的回应。他说,我在旁边都很为那位女生感到抱歉,她只是想要一个正常对话往来的约会,没有想到这么难。

但仍然,对于女生来说可能还是简单一点,在学校或外面我还是能看到和日本男生约会的外国女生,但是我没有看到反过来的情况。

我说,这种约会完全要靠我自己努力的感觉,我觉得中国男生和日本男生都差不多,我在上海也觉得约会很艰难,他们真的不会。但中国男生至少不这么抗拒,日本男生还是更拘谨更内向、更把自己缩成一团的感觉。

他说,从我一个外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日本人一个个都活得面目模糊,他们都像是没有自我的样子,他们努力呈现和别人差不多的面貌。也许他们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内在,但他们不表达那个部分,藏得很深。而且不是说和我们这些外人是这样,我听说有些日本夫妻他们和对方也都不交流不做自我表达的,大家都是彼此的工具人而已。

我说,天呐,太像了,就我这几天的感触和接触,日本人和中国人太像了,大家都是把自己活成面目模糊的工具人,不会表达自己也不知道追求自我,东亚文化真是大差不差。所以社会气氛这么压抑,大家都不怎么开心的样子。

他说,我觉得日本社会的压抑在于大家有统一的看人标准,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优秀,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看我的日本同学,他们从小就是读书、考试,进好的大学然后毕业找好的工作,他们的生活里好像完全没有其它事情。然后到了30岁,他们就被要求是很成熟的姿态了。

但是在欧洲,30岁可能我们才刚刚找到自己方向,我们可能花几年去尝试这花几年去尝试那,30岁才找到方向甚至根据方向再去读书太常见了,按自己的节奏来就好。所以日本人很有年龄焦虑,他们太有什么时候要完成什么事情的概念了,太看别人在做什么了。

我说,我一直在说中国人过于活在别人眼中,看来东亚都差不多,大家首先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优先完成外界给自己的角色定义,而自己很难找到自我,他们找快乐的能力也很低。

我问那你觉得瑞典人是怎样的?他们有哪些典型的坏毛病?

他想了想说,是完全相反的一面,我觉得瑞典人太自私了,过于地以自我为中心,过于独立只考虑自己感受,在关系里很难有磨合和妥协的部分。很多时候又过于放纵,过于追求轻飘飘的表面的快乐了。

我说,这就是我喜欢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喜欢非单一文化的人的原因。你从非常自我的地方,到非常没有自我的地方,两种经验都有了。

我们聊文化聊政治聊时事,他让我回忆起了我和欧洲男生和谐在哪里。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我们能做上面这样的聊天。

欧洲男生有更大比例,从小去各个地方旅行,重视人生体验,他们受的不是大国教育,普遍更包容开放,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文化并普遍感兴趣,也相对有更细致的对人的观察和感受,更容易形成基于个人真实经历的思考和观点,而不是被告诉,且总是在反思。他们会让我觉得聊得很爽,到位了。

而同样重视人生体验且总是有个人看法和较多个人经历可以分享的、也同样包容开放的、喜欢反思和批判的我,也容易受他们欢迎。

当然不是所有欧洲男生都是这样,只是从他们里面找这样的相对简单。毕竟我约过的欧洲男生数量比这两年我约过的中国男生数量少太多了,却遇到好些个这样的欧洲男生了,但没有一个中国男生有这种特质。

我不能想象一个东亚男生能跟我有如上面这样的对话,哪怕东亚男生有这个观察,他也无法表达出来,他们觉得说这些干嘛。欧美自由文化下大家习惯表达个人观点,就像上面的对话非常个人,都是个人感触,不需要有多正确,不需要多有代表性,我们不过是在聊我觉得。但在国内我深有感触,不是绝对正确的观点表达出来就容易被击,说你不严谨(我又不是发论文),你这样说话不负责任,像是他们不需要也不习惯言论自由。而日本男生让我觉得聊这些泛泛而谈的东西他们很尴尬。

我也跟瑞典男生说,我觉得东亚男生只会聊有用的东西,这些无用的个人观点,我们交流的这些都是虚的无用的,他们不太想这些事情。而且他们害怕自己被指责不正确,害怕表达不确定的东西,所以少说少错。

我们从低生育率的问题聊到个人,他说他很确定想要小孩,虽然他知道以他的年龄聊这个话题会让人觉得还不成熟,但他的想法是,人生很长,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体验,养个小孩你也只能体验18年,他很快就长大了,他并不会多妨碍你的人生,只会丰富你的人生和增加体验。

我说我能理解你,在欧洲的时候是我整个人生唯一觉得我愿意生小孩的阶段,我以为是我长大了成熟了自然而然想要小孩了,结果回到中国后不久我就又完全不愿意了,所以我更多觉得意愿是环境的产物。

北欧有点好山好水好无聊,福利好,时间也多,养小孩并不多增加负担,你们不需要牺牲太多,更多是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人生。还有就是平权做得好,男女在协作上做得更好、更公平。在巴黎,我看到很多伴侣,在孩子出生后都是孩子他爸照顾得更多,因为女性在怀孕和生产上的付出男性无法替代,所以孩子出生后男性付出更多才平衡。我听说在北欧也做得很公平。如果是长期在那个环境里,我再怎么折腾可能都会觉得精力过剩、生活有点无聊,那么我自然而然就会想要孩子来丰富人生。

但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很少的假期很长的工作时间,自己的时间本来就不够用,还在高压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男性给到的支持也普遍不够,这个环境我不会想要孩子。 

说到感情经历,他说他最遗憾的是之前有一段已经谈了一年两人也没啥问题的感情,因为要来京都两人异地了所以分开。他觉得是不必分开的,因为总共就只交换1年,疫情又过去了旅行很方便,还有寒暑假可以相处,他觉得没有问题,但女生不同意,觉得没必要维持。

我说你们就没有想过开放式关系吗?或者给对方一年自由,回去了再继续之类?

这时他展现了我喜欢的欧洲男生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因为他们从小谈恋爱也好、注重自我感受会思考也好,他们更无压力的生活导致他们更感性更细腻也好,反正他们普遍对感情很有自己想法和态度,他们相对没有其他地方的直男那么大猪蹄子,他们是真的会思考感情,思考得也并不肤浅。

他说,开放式关系我会受伤,我会难过,这对我不好,我不能接受。如果说好短暂分开之后再继续的话那更是对所有人的不公平,我和她都无法尽情去认识新的人,我们对新认识的人肯定有所保留,抱着只有短期关系的想法对新的人也不公平,万一发展成长期了又有另一个人会受伤害,这样对谁都不好。

他问我之前的感情经历是怎样的。

我说我以前不成熟的时候,我没办法有长期关系,我觉得感情就像抛物线,推到高峰之后就下降了,我受不了下降然后有这个趋势时我就分了。

他问,那短期大概是多久?

我说,3到6个月吧。

他说,天哪,你和我前任法国女朋友一样,她就是这样,然后在第四个月的时候跟我分手了,就是你说的原因。她就是要一直在高峰一直要最好的体验,我已经非常迁就她了,永远是我妥协,她不太会考虑我的感受,然后需要磨合了她就通过换人解决。

我的内心be like:

1-难怪我觉得你这么合心意这么融洽呢,原来是被法国女生调教过的,她们调教男人那是一把好手,交往过法国女生的男生我都觉得更好相处,更受得了有个性的女生、更懂得把女生放在自己之前、更能做好各种细节,咳,她们栽的树下是各种好乘凉。

2-对于独立的、自己有快乐能力的、勾搭新人又不费劲的女生来说,在还年轻还折腾得动的时候,谁愿意磨合啊,换人才是最高效体验最好的选择啊。

我问,你不想约更多的人刷更多的体验吗?

他说,我就是想刷更多的体验,但不同的人不能带给我更多的体验,我是想和同一个人刷更多的更深度的体验。人生有这么多的阶段,我们可以一起经历,我们一起经历起起伏伏高峰低谷,然后我们长成最懂对方的人、最亲密的人,这才是我期待的体验。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这样觉得但这是我印象里一类典型的法国男生的回答,他们都比我稳比我长性比我懂得妥协。所以长到现在的我,已经知道感情不是抛物线了,就是起起伏伏的,所以不要一个波浪就稳不住,但我确实没什么耐性也容易起伏,所以我需要稳得住的对象,这样和我才互补。

所以他问我喜欢什么样的男生的时候,我说其实完全就是你这样的,只有你这种长性且稳且会妥协的人才搞得定我(主要也是我不如年轻时那么爱折腾了,知道珍惜人了,所以有被搞定的可能了),包括你的风格长相也都完全是我喜欢的,可惜我们只是短暂的交集。

所以那天后来就是他很喜欢我我也很喜欢他的氛围,而且我俩都非常轻松地达到了这个局面,太自在了。对比同样相处几个小时的一见钟情和无计划再见,这次比当年生涩小女生阶段的那次丰富很多,还是现在的感受好。

下篇再写约的日本男人们啦。

很可能回去后我对中国男人会宽容很多,因为发现很多问题不是他们特定的问题,大家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然后东京的日本人就会比京都的好一些,国际化一些也没那么内向拘谨,聊天没那么费劲了。话说东京Bumble上的人群质量巨高,这个热情程度我真的很久没有感受到了,就是质量不错的人群还很热情主动各种配合的样子,可见这个市场把男生都逼成啥样了,可惜我见人有点见不动了。而上海现在,稍微质量好点的男生都有点爱答不理、不热情了,可见这个市场把女生都逼成什么样子了。

但相对让人心理平衡的一点是,在东京也是日本男生更爱搭不理、更冷漠更不好约一些,欧美人总是更热情更好聊,所以也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群个性的因素吧,咱东亚人性子不热情,木有办法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1虹马 » 用社交软件的旅行:在京都和欧洲男生约会

评论 抢沙发

Hi, 请登录     我要注册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