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马网
gay同志彩虹专属领地

关于同志婚姻这件事

10年前,我22岁。那时大四,课程很少。我几乎每个月都会从学校返回成都的家中。有一个周末,我比以往提前了两三个小时坐上回家的大巴。

我要去见一个网友。

十年前没有微信,没有各种颜色的APP,智能手机也刚出现不久。我们在网络上认识同类的途径有聊天室,天涯论坛,贴吧。我跟这位网友就是在聊天室里认识的。他的家刚好离成都新南门车站不远,所以在认识了一个月后决定在回家途中与他见一面。

他给我发过他当兵时的照片,也诚实地告诉我他现在34,比以前胖了一些。

那时的我对他这个年龄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以后的自己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我特意选在早上与他见面。他骑着自行车来车站接我。本人跟照片中变化挺大。有些秃顶,头发软软地趴在脑袋上,一条腰带将肚腩勒得更加明显突出。

他住在一个老小区,家在顶楼,没有电梯。一间一室改成的小两室,家中物什有些旧但还算干净。应该是当兵养成的习惯。

一进门就给我倒水递水果,显得很热情。坐下后,他有些局促地问我,是不是对他有些失望。我说还好。

他给我讲了自己在部队里的一段感情。

刚进部队的时候,他的班长对他很照顾,所以他几乎没怎么经历过老兵欺负新兵的部队传统。他叠不好被子,班长会不厌其烦地教他;他体能不好,班长会单独对他进行一些体能训练,让他能跟上其他新兵;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已经记不太清。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他对班长的依恋越来越重,两人的感情也超越了普通的战友关系,并发生了实质的接触。

这段关系维系了几年(他当了不止两年的兵,好像是特殊的兵种,具体已经忘了),退伍后两人回到了各自的城市。不时会有些联系,说些家长里短,工作琐事。班长很快娶妻生子,他甚至还当了班长孩子的干爹。只是两人都很默契地没有再提起部队里的旧事。

他在跟我讲述这些过去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想要靠近我,我将身子挪了挪尽量不接触他。两三次下来,他也就放弃了。后来我瞥见他卧室床头上挂着的结婚照。我问他,你喜欢你老婆吗?你到底喜欢男的还是女的?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

他说他退伍后,被分配到一个机关上班。不久后认识了现在的老婆,谈了两年恋爱,然后结婚,现在孩子差不多4岁了。就这么一步步按着看得见的轨迹往前走。他有时会想起班长,总觉得生活里少了什么。

我问你其他同事朋友知道这段经历吗?

他反应有些激烈,说怎么可能,在他们眼中这是变态的行为。

我走的时候,他说想抱抱我,我答应了。他抱住我的时候,我有过一丝困惑:隐藏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就是我们同志的最终归宿吗?

但在踏出他房门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我要对自己负责,遵循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在以后的这十年,相识了不少同志朋友。

朋友A来自农村,家中父母都是朴实的种地人。他们村子的同龄人几乎不到20岁就当爹当妈了,他拖了一年又一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跟父母出了柜。他的父母无法理解男的为什么会喜欢男的。爸爸气得狠狠殴打他,他不惧;可当他的妈妈跪在地上一遍一遍苦苦哀求他结婚时,他妥协了。

朋友B毕业后考进了自己城市的公务编制,年近三十没有成家。他学历优秀,工作勤勤恳恳,能力出众,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在一次酒后,他的直接领导借着酒意告诉他,你现在没有成家,组织上认为你心性未定,你赶紧结婚吧,年纪再大就走不上去了。他妥协了。

朋友C毕业后南下闯荡数年,谈过三场恋爱,最后一场以对方的结婚告终。他身心俱疲回到家乡,老老实实接受家中安排的相亲。一年后孩子出生,与圈中人再无联系。

曾经的我并不能理解他们的这些行为。

我告诉自己:父母总归是爱自己孩子的,他们为了孩子的幸福一定可以接受;而且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我们不能被道德被亲情绑架;至于工作嘛,够吃够用就好,不升职就不升职,大不了换份工作从头再来。

现在,我也终于走过了三十这个门槛。每天睁开眼就要开始面对背负着的各种经济债务与生活责任,身边的同事朋友早已成婚成家,家人日渐衰老出现病症,自己的体力精力热情也日益衰退,熬一次夜如同生一场不大不小的病。

这时的我对曾经的他们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我也曾有过初生牛犊的傻气,做过改变世界的英雄梦,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后来我挨过生活的锤,吃过社会的亏,受过成长的苦。我渐渐知晓并接纳了一个事实:

我是一个普通人。

有人离群索居,有人移民国外。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不顾一切抛开社会和家庭角色,按照最真实的自我生活。

同志不能,非同志也不能。

大多数的我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有七情六欲,有物质精神需要,受到传统文化、公共道德与法律法规约束的普通人。

问题中有这样一个词:中年。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中年的定义。

中年,是年龄段,介于”青年”和”老年”之间的年龄,没有明确的年龄划分,一般是指30至59岁的年龄。那么姑且按照20年的差距,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父母在50至79岁。

按照这个定义,我不属于“青年”阶段,我不再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而我的父母一辈也早已经老去。

我能接触到的我们这一辈的父母,他们大多并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们并不是知书达理,思想开明的“别人家父母”。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在他们眼中,是属于天伦人理,不容置喙的事。

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才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所以在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同性恋是精神病。是病,就是不对的,必须医治和矫正。

80年代的人在新旧时代的巨大变革中出生,这个阶段的我们接受了崭新开放的生活观念,个人主义思想愈发蓬勃,却必须面对没能积极跟上时代的父辈。我绝对没有苛责他们的意思。我经常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们的年纪和拥有他们的生活经验,我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吗?更遑论70年代甚至60年代生人的父辈?

这里会出现另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同志的这种婚姻,对不知情的另一半来说,是否算“骗婚”?是否剥夺了对方寻求爱情的权利?这种行为是否不公平不道德甚至可耻?

“骗婚”的定义是什么呢?

大多人的理解是:如果同志以隐瞒性取向的方式与异性结婚称作骗婚。

我还看到过另一种解释:如果用爱情来定义,那么只要不是全部因为爱情而结合在一起的婚姻行为都叫骗婚。这样的解释有些绝对化,却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些已经步入“正常”婚姻的中年夫妻,全部都是因为爱情吗?因为房子,因为户口,因为工作,因为“年纪大了”,因为“上车补票”,这些行为算不算广义上的“骗婚”?

这里需要提及另一类人群—-双性恋

他们可以喜欢同性,也可以喜欢异性,并会有一定的偏向性,但是无论哪种性别的伴侣,他们都可以接受。

此类人群的数量并不在少数。

所以,对于已婚同志(包括双性恋),如果他能不再四处寻花问柳,安分守己地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完完整整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是认可的。

对于背着伴侣四处招惹的同志,我是厌恶的。但这种厌恶等同于对直婚中出轨行为的厌恶,不应该因为他是同志而顺带厌恶同志这个身份。因为这样的人,就算不是同志,他一样会在婚姻关系里做一个出轨者。

我不是为了自己也要进行这种形式的婚姻去辩解和洗白。

我是一个坚定的不直婚者。我绝对不会在对方不知道我性取向的情况下与之结婚。我只是试着去理解上述人群的行为,但不代表我要赞同和仿效他们!

情感是很复杂的,婚姻也是,生活亦是。很多艰辛曲折纠结磨难若非亲历,他人是无法完全感同身受的。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经验积累和情感喜好来判断是非好坏,势必出现认知偏差。我们能做的不一定是去赞同和接受,但至少可以试着去分析和解释。

谈论了已经走上结婚生子这条路的同志。再说说那些没有结婚的同志。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接触到不少的未婚同志伴侣。他们相扶多年,会一起洗衣做饭,会一起逛街看电影,会一起出去旅行,也会吵架拌嘴。他们除去性别相同,跟所有的婚姻伴侣没有丝毫不同。

还有森林画册,三男一宅,三川和小羊等知名同志伴侣,他们均已经公开出柜,并相守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者的母亲—吴幼坚,当然还有一直为同志发声的李银河老师。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同志事业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

对于他们,我是尊重和敬佩的。

对于同志这一身份,社会的认同与接纳比以往任何时代(特指新中国成立以后)都要高,而且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高。社会发展,意识解放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阻止的。在大街上能看见越来越多牵手相依的同性恋人,媒体平台上处处都有同志活跃的身影。

台湾地区同性婚姻也已经合法化,我们也会等到那一天的。

那时我们可以不用讨论同志“骗婚”,可以在知乎关闭这个问题,可以将“同性恋”一词并入“婚姻”话题,可以有更多的人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情感,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我知道需要时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没事,我可以等。

谁让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呢?(摊手)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1虹马 » 关于同志婚姻这件事

评论 1

Hi, 请登录     我要注册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