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Allen问:如果生活是一片汪洋,同性恋人生的彼岸是什么?

Allen30岁出头,单身,在北京一家技术公司做程序员。微信头像是他的自拍照:短发,白色短袖,挎着一只黑色双肩包。背景是香港某个街区里,密密麻麻破旧败落的居民楼。他孤身站在那里,微微抬起头,炯炯有神的双目眺望着远方。

他是那种走进人群里就看不见的男人,普通、朴实、平凡;也是那种你认识后,想领回家过日子的男人,勤恳、踏实、让人安心。

Allen是一名热心的基友。他的热心,不是粗浅的言语安慰或刻意的逢迎讨好,他会在你遇到问题时,像图书馆里研究某个理论的大学生,翻阅林林总总的书籍后,为你整理核心资料。

我说自己近来疲惫,他立刻推荐自己听过的“精力管理课程”,并告诉课程的优劣;偶然聊到rush的问题,他亦发来一本全英文的《The Ins And Outs Of Gay Sex》;我好奇他每天会在手机上消耗多少时间,他又推荐一部讲媒介控制生活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2分钟后又发来百度云资源。

他的朋友圈,多是工作上的宣传,偶尔几张和朋友的健身照,除此之外,再没有私人生活的曝光和个人情绪的宣泄。

Allen是个内敛、含蓄的人。Allen是通过公众号找的我,说是要做咨询。老实说,我已经很少做语音咨询,因为来咨询的朋友,翻来覆去的问题,都是那几个重复的同性情爱问题:男朋友出轨怎么办?喜欢直男怎们办?男友要结婚又怎么办?

Allen不是,Allen将他的问题写成正规的文档,发给我。

他问我:“如果我的人生不是像异性恋一样娶妻生子,然后生活中大概率不会有父母这样的角色身份,那我生活的长远目标是什么?如果生活是一片汪洋,我是身处其中的一艘船,那么,我的锚、罗盘、灯塔和彼岸是什么?”

问题描述非常文艺,我未作任何改动。

Allen的问题,也戳到我的心。看着周围的异性恋朋友们,相继走进家庭,朋友圈里肚腩微微凸起的童年男神在晒娃,眼角细纹肉眼可见的女神在晒菜,虽然在保养和抗衰的赛道上,没有家庭压力的我们跑赢大多数异性恋,但我们依旧会羡慕,因为他们有了伴侣和家、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Allen说:“伴侣和家、归属感和安全感,皆是表层。”

只要你愿意,哪里找不到喜欢自己的人?总有条件不如你,又眼巴巴求着你的人,就看你情不情愿罢了。你要节省点,把平日泡酒吧,打王者荣耀,买Lamer的钱存起来。如果投胎没有太惨,父母资助一些,小城市付个首付是没问题的。

但即使有车有房(暂时)有男友,你在某个深夜加完班,在独步走出办公室通往地下车库的那个电梯口,在孤身扫完小单车二维码准备上车的时候,你会突然定格在原地放空几秒,瞟一眼空旷的地下车库或人声寥落的十字街口。你觉得迷茫,就像Allen那样,觉得自己是汪洋中的一艘船,看不到灯塔和彼岸。

真的仅仅是缺少家、窝、安全感吗?

Allen说看到有家有配偶有孩子的异性恋朋友,他思考的问题是,那些异性恋的社会身份被延续,而他没有。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身上的社会身份只有两种:父母的儿子,老板的职员,最多再加一个男友身份。

年月增长,父母离开是必然,总有一日,我们连儿子的身份也会失去。异性恋结婚后,倘若有了孩子,他们的社会身份就兼任父母与子女,社会角色得到了延续,且是终身延续。这种延续的社会身份,又会以新的家庭成员为节点,带进新的社会资源,延伸出新的社会角色:爷爷奶奶、公婆、岳父母等…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

“世界就是舞台,

大家都是演员,

有登台有谢幕,

一生角色难数。”

异性恋的生命里,通过血缘和姻亲,会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角色。

我们呢?辅助生殖动辄近百万,这第一道门槛逼退许多基友。孩子落户问题,难。没有对象,一个人养孩子,也难!有几个基友,愿意找个有孩子的男朋友,一进门直接担任”后爸“的角色?有能力,有决心通过生育孩子延续社会身份的基友,是少数。

再说雇员关系。我是自由职业者,常常羡慕上班的基友,总是想同事关系理想化。实际情况是,公司职员的高跳槽率让同事定义为“暂时一起做事的人”。

即使是体制内的工作,同事关系也很淡漠。

我有两个基友。一个在外交部任职,办公室哪位同事结婚,在每个工作台放一包喜糖,大家心照不宣地吃了糖说声恭喜,谁也别贱兮兮打破规则送红包。另一个基友在985当老师,同办公室的老师月初全院开会时打个照面,平日各自上完课直接回家。

再说说男友身份。同性伴侣的身份依然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两个男人相恋,更像是两个人的私事,没有家庭涉入,没有资源整合,没有共同的基因延续,不管是法律层面还是伦理层面,都很难上升到“社会角色“的层面。

Allen同学上班敲码,下班健身,逢到周末不加班,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即使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盈如他,还是迷茫,没有目标,找不到彼岸。

游更多地方,升更高职位,赚更多钱,这些目标皆不是社会身份的延续。游完国内游外国,游完地球上太空;百万赚完赚千万,亿万到手刷胡润。在此类追求的实现过程中,并不需要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你没有获得新的身份。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孤独,其实是和他人没有链接。这种孤独和迷茫,因为没有获得新的身份,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将Allen的困惑发到朋友圈时,有人留言说:“这个人还没活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别人的生活轨迹走完自己这一生?”

我不赞成这样粗暴的判断。一个人渴望有家庭,希望自己为他人承担责任,与另一个生命产生亲密稳定的链接,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同化”。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满足后,人渴望有高层次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高层次的需求,都是需要与他人产生链接,甚至是亲密链接才能满足的。

如同所有欲求一样,对身份本身的渴求也有其积极的效用,它能激励我们竭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促进卓越者,使我们远离社会中有不良癖好的人及固执的人。

对于没有婚姻、没有家庭,无法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性恋们,如何扩展自己的社会身份,如何找到生命中的彼岸,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和Allen说,我们去做一些能扩展自己社会身份的事。比如做讲师,老师就是我们的新身份,学生与我们产生链接;比如进行文字创作,读者与我们产生链接;或者从业余爱好方面出发,给自己延续出另一种身份。

身份延续并不一定要通过恋爱、结婚、生子来实现。有许多大拿,也仅仅是靠着一个身份,撬动了整个世界,身份的意义在于深浅而不是多寡。达芬奇、牛顿、柏拉图、安徒生都终身未婚;杨丽萍、周润发、朴树,康辉都没有子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己的兴趣或职业上,不断精进,变得卓越,身份不断在一个领域内被加深,在一条赛道上被延续。

老实说,关于性少数个体身份延伸的问题,我自己也没有想明白。只是想到最近在做人口普查,什么时候,我们与男友的关系,能上升到社会身份的高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1虹马 » Allen问:如果生活是一片汪洋,同性恋人生的彼岸是什么?

评论 抢沙发

Hi, 请登录     我要注册     找回密码